无限乐山网 - 乐山日报社
乐山市救助管理站建站60周年!时代在变,但爱不变
时间:2020-09-09
来源:
作者:记者:甘国江 编辑:王竹筠
从临时收容到兜底保障;
从四处撒网到精准救助;
从人海战术到科技优先;
从简单救助到温馨港湾
......

时代在变,制度在变,但爱未变。乐山市救助管理站自1960年成立之初,始终用心中的爱扛起肩上的责,为流浪乞讨者的生活和生命筑牢最后一道保障。

5.png
志愿服务队宣誓

60年风雨兼程,60年栉风沐雨,一次次长途跋涉的艰辛,一个个重回家庭时的笑脸,一句句发至肺腑的感谢,一幕幕亲人再见时的激动,构成了乐山市救助管理站60年的日常,他们用一遍遍不厌其烦的走访、询问,击退了流浪乞讨人员重返家庭的重重阻碍,用看似微小的行动践行着“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大爱,为更好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责作出了重要贡献。

忆往昔:十天半月核实个信息很正常

“你说收容站,那你算是问对人了。”坐在竹椅上面的毛光发直起身子,一下子来了精神。

今年88岁的毛光发是乐山收容站的老职工。上世纪70年代,毛光发被分配到当时的乐山收容站,成了站里的“几分之一”。

“全站总共不到十个工作人员,却要管理着几千人。”毛光发告诉记者,当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清理“三无”人员(即无身份证、无暂居证、无用工证明的外来人员),管理起来十分困难。

另一个难题在于通讯和交通。“当时的车站还在张公桥,去车站有两个选择,要么走过去,要么提前给轮渡的人打招呼,约好出发时间,坐轮渡过去。再从车站坐四五个小时的大巴才能到达成都。”在毛光发看来,那个时候如果买好了车票,瓢泼大雨都得出发。

2.png
询问滞站人员身份信息

由于通讯严重滞后,核实人员身份主要依靠打电话和发电报到当地政府或者收容站,然后再委托人到村组去核实,“一个基本确定的身份信息核实花上十天半个月都很正常。”

由于当时收容的人形形色色都有,为尽可能掌握信息,毛光发还建立了自己的“谍报”系统:挑选几个比较懂事,只是暂时不知道其身份信息的人员,安排他们去接触其他不配合的收容人员,听听他们的口音和交谈内容,从而对他们有一个初步判断。“这样可以掌握不少信息。”

“还是现在好,硬件软件都提升了好几个档次,甚至连名称都好听多了。”回顾乐山市救助站60年的发展变迁,毛光发感慨万千。

1985年,乐山“地改市”后,经上级批准正式起用乐山市收容遣送站印章。

2003年,国务院于1982年颁布的《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废止;《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正式颁布。乐山市收容遣送站更名为乐山市救助管理站。

现如今:真情关怀铸就温馨驿站

今年3月12日下午,在崇州、乐山经历了两次隔离观察后,流浪在外的陈树明终于和乐山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一道踏上了返回金口河区老家的归途。

“感谢你们的救助,不然这段时间我都不晓得该怎么办。”离站的陈树明向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连声道谢。作为一名流浪在外的人,陈树明明白这次新冠肺炎疫情下救助的意义。

自愿救助、应救尽救,在特殊时期还要安全救助,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强本”、“引援”、“借力”等多个方面的努力,对流浪乞讨人员实施全方位、全天候、无缝隙的救助,为众多的“迷途者”打造了一个通往家的温馨驿站。

1.png
社工们和滞站人员一起游戏

针对站内10多位长期滞站者,市救助站在改造基础设施的同时,在未成年人生活区打造了“冰雪女王”、“海底世界”等符合儿童心理需求的主题活动空间。还根据受助人员的身体状况添置了无障碍设施,开展以认知训练、艺术治疗、安全健康、运动康复四大核心课程为主的康复训练课程,为在站受助人员和未成年人营造了一个安全舒适的温馨家园。

为确保受助人员能得到及时有效救治,市救助站以购买服务的方式与医院签订了合作协议。每天由医院派出两名医护人员来站进行日常巡诊,并为长期滞留人员建立了医疗档案,确保每位受助人员小病不出站,隐性和突发疾病能及时转诊治疗。

让每一位流浪乞讨者重返家庭是救助的终极目标。市救助站在业务科基础上,以有着30多年寻亲工作经验,被评为乐山道德模范的业务科长魏亚兴为带头人,整合站内寻亲工作骨干组建了“嘉爱寻亲工作室”,专门为身份不明滞留站内人员、流浪精神病人、走失人员寻亲找家。2019年6月,“嘉爱寻亲工作室”还成立了首支“乐山寻亲志愿服务队”,目前,已吸纳来自社会各界和高校的志愿者100多人,进一步扩展了寻亲力量,让受助人员多了更多回家的希望。

展未来:科技助力实现精准救助

人像库、人证比对、一键报警、溯源管理……今年6月19日,市救助站上线了全省首个“人像+智能救助管理信息平台”,在前期利用“DNA对比”“人脸识别”等先进科技手段开展救助寻亲的基础上,再次将科技手段融入救助管理工作,建立了集安全预警、统计分析、源头预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智能化管理系统。

9日上午,记者在市救助管理站大厅看到,“人像+智能救助管理信息平台”正将精准的救助信息显示在大厅的大屏幕上——全市的救助量、救助对象年龄结构、人员分布、近两年救助量走(趋)势、各个县(市、区)流出人员数量分布等情况一目了然。

4.png
与公安部门联合开展“人脸识别”寻亲

“我们救助也需要精准化,把资源都用在刀刃上。”市救助站站长费宏告诉记者,建立了救助大数据,就可以堵住流浪乞讨源头,也有利于甄别专业“跑站者”,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救助、人员信息核实等问题,“简单地讲,就是只要接受过我们一次救助,下一次一进我们的大厅,受助者具体情况就会直接显示出来。”

与此同时,该站还建立了部门联动主动发现机制,形成了民政救助牵头,公安、城管、卫生等部门共同参与的城市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联合劝导机制。

2018年起,市救助管理站深入推进救助进社区工作,向社区发放民政救助“暖冬包”、“清凉包”1000多份。今年6月,全市21家福彩救助引导站同步启动,加上在49个社区设立的社区救助点,以及市客运中心站、联运车站救助点,中心城区共覆盖72个站外救助点,为我市流浪乞讨人员编织了一张全天候、无缝隙、零距离的救助网。

据介绍,2019年该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和临时遇困群众2394人次。

记者:甘国江
编辑:王竹筠
责编:徐波
微信图片_20200122134441.jpg
无限乐山网 - 乐山日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