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作为唯一一个拥有世界双遗产的长江中上游城市,党的十八大以来,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向水污染“宣战”。十年间,推动水环境发生了系统性、历史性、转折性变化,水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最好水平,“水清岸绿,鱼翔浅底”浸润着乐山群众的幸福生活。
图:严理
水环境治理格局得到系统性完善
这十年,是水生态环境保护体系充分健全的十年。乐山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水生态环境,出台地方性法规《乐山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管理条例》,开展《乐山市三江两岸岸线保护条例》立法,制定“河湖长制”责任清单、乐山市“水十条”、岷江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等,全面推进排污口整治、优化水功能区管理,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强化行政辖区间联防联控、流域共治,实现流域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十年间,投入近30亿元保护和修复岷江流域生态环境,其中,2021年水污染治理资金投入约为4.7亿元,比2012年增长近15倍。
水生态环境状况实现转折性提升
这十年,是水生态环境状况全面改善的十年。乐山坚持“治污水、消黑水、保饮用水”护水目标,坚定“控源、截污、清淤、补水、管理”治水思路,推进“河湖长制”有名有实、有能有效。十年来,对1600余个水产养殖主体水生动物实现全面调查普查,在沙湾区、犍为县建成鱼类增殖站,开展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和长江上游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累计放流鱼苗3亿尾。完成全市121条河流、3个天然湖泊、2396公里河道岸线管理范围划定工作,水生态环境得到全面修复。2021年国省考断面水质达标率92.9%,比2012年提高42.9个百分点。
小流域治理取得突破性进展
这十年,是小流域水环境取得历史性突破的十年。乐山始终以茫溪河、泥溪河、磨池河等不达标小流域为重点,制定系列治理规划、方案,充分运用“人防、技防、联防”,推进不达标小流域专项整治。十年间,全面消除劣Ⅴ类断面,9条不达标小流域水质均由劣Ⅴ类突破性改善至Ⅲ类,茫溪大桥断面实现自有监测数据以来首次达标,为历史最好水平。
饮用水安全得到全面性保障
这十年,是“水缸子”安全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十年。乐山始终践行“人民至上”的理念,深入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专项行动,切实维护群众根本利益。累计关闭不合格市级取水口4个,迁建县级水源地取水口9个,中心城区形成“一张网、双水源、互备用”安全供水模式,根本性解决市、县两级饮用水水源地环境问题,全市县级及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完成“千吨万人”水源地保护区划定和乡镇级水源保护区划定,人民群众的“水缸子”更加安全。
农村人居环境得到历史性提升
这十年,是农民群众幸福感得到快速提升的十年。乐山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五清”行动为抓手,持续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不断补齐环境短板,助力实现脱贫攻坚全面胜利,擦亮乡村振兴靓丽底色。截至2021年底,累计整治560余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784个行政村农户生活污水、占全市总数的70.9%,比2012年提高41个百分点。全面取缔围网、网箱和肥水养鱼,全市主要畜禽规模化率达51%,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装备配套率达99%,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达77%以上,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用于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的投资近1亿元,纳入国家和地方监管的12条农村黑臭水体整治率达100%。
工业水污染治理发生根本性转变
这十年,是工业企业水污染治理力度最大的十年。乐山以迎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为契机,围绕工业水污染防治和企业环境守法意识提升,不断夯实水污染防治基础,努力从“岸上”解决水里的问题,解决了大批突出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全面整治“散乱污”企业3400余户,关闭拆除小造纸厂1200余户;强化重点工业企业水污染治理改造提升和深度治理,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治理,截至2021年底,全市12个工业园区建成17座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城镇水污染治理短板获得有效性补齐
这十年,是城镇水污染治理短板补齐力度最大的十年。乐山全面消除申家冲沟国家黑臭水体,共计建成201座城乡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建成日处理生活污泥能力140吨(含水率60%)的污泥处置项目,项目试运行以来,已处置含水率60%生活污泥约34000吨,污泥无害化处置率达到95%以上,城镇水污染问题得到有效解决。